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龙湖网 > 热点资讯 > 龙湖产业 >  新郑:临空经济强市渐行渐近

新郑:临空经济强市渐行渐近

发表时间:2015-01-15 15:33:24  来源:龙湖网  浏览:次   【】【】【

核心提示

  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对郑州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市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郑州都市区的目标任务,谋划实施了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以“三大主体”工作为主导的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调研时要求,郑州的E贸易要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国际陆港要“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郑州要承担“双重”责任,一方面要承担自身发展的重任,这直接关系到郑州老百姓的福祉;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即实施“三大一中”战略,通过自身的发展、服务功能的完善,带动全省的发展、服务全省的发展,甚至服务更大区域的发展。

  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要求,郑州不仅仅是郑州人的郑州,而是全省的郑州,郑州的城市形象代表着河南的整体形象,河南在全国地位的提升首先要靠郑州地位的提升来带动,郑州要担当起领头雁和尖兵先锋的角色。

  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寄予厚望,近期出台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郑州现代化国际商都,打造有影响力的高端核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希望通过郑州的发展,抢占制高点,带动河南走向国际化、加快现代化。

  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创新进取,开创了郑州都市区大刀阔斧、势如破竹的建设新局面,使郑州步入了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为系统梳理全市上下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探索实践和成效,进一步深化对郑州都市区建设决策部署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有效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准确把握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方法路径和经验做法,为今后的发展厘清方向、坚定目标、提供指导,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和新媒体矩阵,联合郑州电台、郑州电视台等媒体,同步推出“加速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为‘中原更出彩’点赞”——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型报道。开发区、县(市)区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推进都市区建设的主力军。郑州都市区规划为各开发区、县(市)区做了怎样的发展定位、描绘了怎样的蓝图?三年来,各开发区、县(市)区如何推进实施这样的定位?产生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新三年行动计划,各开发区、县(市)区如何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把发展蓝图尽快转化为美好现实?系列报道今日刊发——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型报道之都市区蓝图篇

  中原网讯(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高凯 杨宜锦)2012年4月,新郑迎来当时河南最大的投资项目——郑州华南城。这项投资约600亿元的项目建成后,可提供5万个创业机会、20万个就业机会和每年数十亿元的税收。2014年8月,郑州华南城试营业,一个“巨无霸”项目成功落户县级市。

  孟庄镇潮河新城新型社区,毗邻郑州华南城。社区建成后,村民入户均得到13万元补偿,每户分两套以上住房。居民李金亮说:“社区边上配建市场,月工资差不多4000元,这日子搁从前没想过。”

  从深圳来到新郑,承接郑州批发市场外迁,华南城称得上是“新郑三年行动计划”中的点睛之作,也是当地“双融入、双承接(融入郑州都市区、融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战略的见证。而这一战略,更为新郑带来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439.55亿元增至2013年的525.28亿元,增长22.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1.57亿元增至38.03亿元,增长76.3%。2014年,该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525亿元,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31.8%。

  “双融入、双承接”战略彰显威力,与新郑三年“精耕细作”城市密不可分。该市在新型城镇化、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支撑着这一战略引领新郑向临空经济强市奋进。

  新型城镇化做优城市

  2014年4月,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等上级部门的领导、专家齐聚新郑探讨新郑新型城镇化发展,认为“新郑经验”可以在全国推广;同年10月,国务院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新郑榜上有名。

  成绩斐然,新郑靠的是实干。在交通道路建设方面,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规划“十纵十横”城乡路网1551公里,建成1279公里,完成90%以上;生态廊道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9.2亿元,建成郑新快速通道、双湖大道等生态廊道32条,绿化面积达5768万平方米;新型社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4.6亿元,启动新型社区项目39个,建设安置房1000万平方米,其中在建面积460万平方米,封顶面积420万平方米,已建成320万平方米,入住群众2.1万户。组团起步区建设逐步铺开,龙湖组团累计完成投资263.4亿元,园区在建、新建亿元以上项目77个,竣工17个,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扩展至3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功能提升,累计完成投资148.6亿元,开工建设中央商务区、港中旅旅游基地等项目60个;新港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233.7亿元,开工建设雪花啤酒、润弘制药等亿元以上项目32个。

  “双融入、双承接”战略在新郑产业体系构建方面,起到“找方向、壮胆量”的作用。在甲午年拜祖大典招商活动中,负责对外招商工作的新郑市级领导、商务局有关负责人都有这样的感触:从前招商,底气不足。现在,新型城镇化做大城市框架,承接郑州、沿海地区大项目的胆量也跟着大了,不愁产业规模起不来。

  “做一寸胜过说一尺”。在加快“三主三辅”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新郑重点做大商贸物流业,规划建设了25平方公里“一中心四园区”的龙湖商贸会展城,着力打造“国际领先、全国一流”的商贸物流基地;做强食品烟草业,加快推进中储粮大豆油加工、好想你等食品企业的改扩建。目前,新郑市代表性的食品工业有30多个种类,生产的方便面占全国市场份额10%、枣制品占15%、酱油占14%;做实生物医药业,开工建设润弘制药、裕港国际医疗电子产业园等项目,签约国药集团等项目。目前,当地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1家,并形成年产70亿支国内最大医用水针剂生产基地。

  统筹推进辅助产业,引进富士康上下游链条企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配套产业;招引IBM智慧城市产业园、首创工业经济园等项目,引领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机制瓦、水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应用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据统计,目前,新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25家、超5亿元企业47家、超10亿元企业14家,直接带动就业10万人,吸引外来工8万人。

农业现代化做出特色

黄帝故里新郑地处中原腹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具有较好的农业种植基础,加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现代农业可谓潜力十足。

为此,新郑市确定了“三个加快”:加快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前,原生态红枣种植区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入驻10多家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68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0多亿元;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突破15万亩,占耕地面积27%以上。

好想你枣业公司是新郑土生土长的企业,得益于当地对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等的支持,该公司已发展成全国第一家红枣上市企业。去年“双11”,该公司网络销售震惊全国,30分钟突破200万元、10个小时突破600万元、19个小时突破1000万元……为新郑现代农业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思想一变天地宽”。三年来,新郑市不同凡响的成绩,离不开实干,更离不开开放创新。

在用钱上有智慧。按照“短期负债、中期平衡、长期得益”的理念,打造新区和政通两家资产超百亿元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新区投资公司被大公国际评为2A信用等级。同时,该市还成功发行河南省内最大规模的县级市城市投资债券15亿元。

在用地上有窍门。按照产业用地和城市功能区建设用地1∶1带动的要求,把增减挂钩和新型社区建设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工业,用产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支撑城市建设。据统计,近三年来,该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达16300亩,盘活闲置土地2000余亩。

招商引资有新招。以“五职招商”、大招商百日攻坚行动为载体,围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重点区域,开展补链招商、委托外地能人招商等,实现签订投资项目221个,合同总金额达2092亿元,累计到位资金319亿元。

在科技方面有思路,发挥区内高校众多的优势,开展“百名院士专家新郑行”等活动,推动校企联合,建设行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成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连续22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责任编辑:龙湖小编
17739793857